查看原文
其他

【D调国际】求职国际法院:梦想、奋斗与机遇

2016-02-06 草木 D调魔法学园


一、机构概况



国际法院标志(来源:维基百科)


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ICJ;网址www.icj-cij.org)设在荷兰海牙和平宫,是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其前身为国际联盟时期的常设国际法院。法院根据《联合国宪章》于1945年6月设立,1946年4月开始活动,依据《国际法院规约》及其本身的《规则》运行。国际法院主要行使两大职能: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国家间法律争端、就联合国各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截至 2015 年7月31日,《国际法院规约》缔约国有193个;有72个国家做出声明,承认法院的管辖权具有强制性。提交法院的案件涉及广泛的主题事项,包括但不限于领土和海洋争端、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对领土完整和主权的侵犯、经济权利、国际人道法和人权法、环境损害和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国际条约和公约的解释和适用等方面。缔约国分布之广、案件内容之多样,充分显示了法院管辖权的广泛性和其在和平解决国家间争端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法院还努力通过其出版物、多媒体平台和网站,确保其判决和咨询意见在全世界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这使得法院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国际司法机构之一,也令无数青年法学人对其心生向往。



国际法院所在地:海牙和平宫

(来源:维基百科)


二、人员构成

 

与人们印象中国际组织往往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不同,国际法院其实是一个由法官和书记官处组成的规模不大的机构。法院由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选出的 15 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九年。法院院长和副院长每三年由法院法官以无记名投票选出。法院现任院长是龙尼·亚伯拉罕法官(法国)。国际法院历任中国籍法官为徐谟(1946-1957)、顾维钧(1957-1967)、倪征燠(1985-1994,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和史久镛(1994-2010)。2010年6月29日,中国资深外交官、国际法专家薛捍勤当选为国际法院法官,成为这一权威国际司法机构中的首位中国籍女法官。

 

法院是联合国唯一拥有自己行政部门的主要机关,这一行政部门就是书记官处。书记官处由三个部和九个司组成。此外,法院院长和书记官长各由1名特别助理协助工作,法院每位法官均由一名研究助理(协理法律干事)协助工作,这些助理行政上隶属书记官处的法律事务部。包括这些助理在内,目前书记官处共有 119 个员额,即60个专业及以上职类员额和59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其中法律官员的数量在30人左右。书记官处的官员由法院根据书记官长的建议任用,一般事务人员由书记官长征得院长批准后任用。短期工作人员由书记官长任用。书记官处官员的薪酬和养恤金权利与职类或职等相当的联合国秘书处官员相同。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书记官处的组织结构和员额分配

(来源:《国际法院报告2014—2015》)


由于编制极少,虽然法院也与一些世界顶尖法学院合作提供实习项目,但总的来说,青年学子进入法院工作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但大家不必因此而灰心,2010年,就有一位中国法律人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了国际法院的法官研究助理(这也是自2010年至今ICJ书记官处的唯一一位中国籍法律官员)。值此新年之际,D调魔法学园特别请来这位曾先后于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厅和国际法院实习、工作的女神,为大家传授加入ICJ的经验与技巧。

 

三、经验分享

 

【人物简介】

郑园,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双学位学士、美国纽约大学国际法学硕士,通过纽约州律师职业资格考试;获纽约大学国际法与人权暑期实践奖学金资助在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实习;毕业后在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厅编纂司实习,后加入编纂司;2010年进入联合国国际法院工作,任薛捍勤法官研究助理;2014年起至今在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香港办公室从事诉讼业务。



在和平宫前留影


(一)如何加入国际法院

 

Q1:能否先介绍一下ICJ招聘法官研究助理的背景?

 

A:在我加入ICJ之前,法院有七八位律师负责协助所有十五位法官工作。2009年,联大第五委员会通过了给每一位法官配备一名研究助理的预算,因此法院一次性招聘了八名研究助理。对于一共只有一百多个常设职位、其中只有三十多名法律官员的ICJ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

 

Q2:招聘采用了何种形式?

 

A:法院首先在网站上贴出了招聘通告;第一轮提交简历和推荐信;通过该轮筛选的人得到通知,前往海牙进行笔试、面试;之后再由法官在通过考试的人中挑选自己的助理。当时共有一千多人投递简历,获得考试机会的有三十多人,通过考试的约有二十人,最终法院录取了八名助理。



2010年加入国际法院的法官助理合影


Q3 ICJ的招聘硬件条件有哪些?还有其它什么素质是ICJ看重的?

 

A:当时的要求是最少本科以上学历(当然最后入选的至少是研究生学历),必须有国际法研究的学术或实践背景毕业院校的声望论文质量都很重要。申请时还需要提交推荐信,由推荐人直接寄到法院。硬件条件之外,交流表达能力也是ICJ很看重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面试中。

 

对中国学生来说,语言能力是一个关键问题。法院要求通晓法语、英语两种工作语言,至少其中一种可以熟练运用,另一种也要基本掌握。需要强调的是,近年来法院的招聘笔试已经要求使用两种语言作答来了解应聘者的语言水平,对于法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弱的中国学生来说无疑是加大难度了。没有人会因为我们不是出生于英语或法语母语国家就对我们“网开一面”,所以有志于此的青年一定要早做准备、加紧语言学习,“对自己狠一点”。不过ICJ可能是唯一一个如此强调法语能力的国际法机构了,ICTYICC等其他司法机构对法语的要求就没有这么高。

 

Q4:能否谈谈笔试、面试的具体内容?

 

A:笔试某种程度上和法学院考试有相似之处,包括缩写判决概要、案例分析之类的题目。面试主要考察求职者的专业素养、口语能力和沟通能力。国际法院的选拔难度比较大,笔试、面试结束之后应聘者们普遍都不是很有信心。

 

Q5ICJ 对求职者的要求与顶尖律所对求职者的要求是否有共通之处?您是否可以分享一些求职技巧?

 

A:国际组织与律所的工作内容不同,但它们需要的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能力总是相似的。

 

我认为求职国际组织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一颗平常心、需要做好面对坎坷的心理准备。我认识的留在国际法机构内工作的中国人,每一个人的求学、工作背景都很不一样,可见大家并没有一条明确的路可走,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我也认识一些学术方面比我更优秀的人,由于签证、区位、财力、家庭支持、个人激情等等的原因,最终选择了其他道路。所以青年学子不要因为追求虚荣就向往国际组织的工作,甚至不能仅仅是对国际组织有兴趣,最好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思索和理解。只有这种认真的态度才能让你坚持,毕竟在国际组织中找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

 

Q6:应届毕业生(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求职ICJ成功的几率大吗?

 

A:如前所述,ICJ的工作人员很少,而应聘的高学历人才很多,所以完全没有工作经历或没有大量学术研究经验的人申请成功的几率可能不高。我是2010年第一批研究助理中最年轻的一个,与我同批进入ICJ的同事有的已经在律所做了五六年国际仲裁业务了。我们这批研究助理中近一半的人有博士学位,剩下的人中一部分当时正在读博或在申请读博。所以本科生直接申请ICJ的法律类职位成功概率是极低的。

 

Q7ICJ 是否存在较多的荷兰高校背景的工作人员及实习生?特定区位的高校是否能为其学生带来更多的国际组织就业机会?

 

A:像Leiden这样的顶尖法学院毕业生是有的,但并没有很多。如果一定要说ICJ对什么学校有偏爱,我觉得还是哈耶牛剑这类传统名校还有纽约大学这样的国际法强校吧。但是在海牙的各大国际刑法机构中确实不难看到荷兰高校在读生或毕业生的身影,可见“近水楼台”还是有些道理的。

 

Q8:您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ICJ和一些知名法学院有合作关系,为它们的毕业生提供为期九个月的实习机会,您能否详细说说这个项目?

 

A:这个项目就是书记官处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合作,每期选拔八名学生进入ICJ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学校供给生活费。八名学生中一名为法院院长的助理,剩下七名每人担任两位法官的助理。工作内容主要是帮助法官做研究并参与一些案件。ICJ的法官都非常渊博,一般只是一些细节问题、案件查找的工作需要学生完成;还有非法院业务如演讲、开课等活动,不应交给我们这些编制内助理完成的,一般由学生来做。法官一般也会给予学生参与法院事务的机会,比如让他们总结争议性案件中双方观点,做一些针对案件中法律问题的研究之类的。

 

这个项目是纽约大学创设的,后来一些英美顶尖法学院参与了这个项目,包括哈佛、耶鲁、哥大、密歇根剑桥、牛津、伦敦政经等名校;此外德法、东欧、加拿大、澳洲和中国的一些顶尖法学院也有参与。参与院校的名单不固定,有些学校并非每年都会报送学生参与选拔,报送学生的名额也不相同,或许一个,或许两三个。每一期学生名单报到法院后,十五名法官会选择几位代表组成选拔委员会,他们筛选出的学生简历会被列成表格供所有法官挑选,每个学生必须同时被两位法官选中才能获得实习资格。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两年清华和北大毕业生各有一名学生成功入选该项目。

 

Q9:您觉得法学院在读学生可以为未来求职国际组织做哪些准备?

 

A:首先是语言能力,对中国学生来说,如果语言能力不过关的话,申请国际组织成功的希望是很小的。同样重要的是学术能力,如果你有很多英语论文发表,当然是加分项。此外,在联合国系统或其他国际组织有实习经历也是一个优势,像联合国秘书处的法律事务厅就有本科生的实习机会,但中国学生参与的目前还不是特别多。

 

(二)在国际法院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Q10:可否介绍一下您在 ICJ 工作的主要内容?

 

AICJ的主要职能是国家间争端解决和提供咨询意见,研究助理主要配合法官完成法院程序中的每一项工作。书状阶段,我们要和法官一起阅读书状,讨论、总结双方争议点;审理阶段,我们要分析双方的论据;起草阶段,如果我服务的法官是起草委员会成员,我就要随她一起开会,完善文本。每个助理的具体工作,则由每个法官的工作方式决定。有的法官喜欢自己动手,研究助理只查找一些细节点,有的法官则比较依赖研究助理。总的来说,我们有点像学校中教授们的研究助理,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件。



在办公室


Q11:您觉得 ICJ 的工作相比其他国际法机构的工作有何不同之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吗?

 

A:我觉得自己工作过的这三个国际法机构各不相同,但它们恰是国际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三个机构。ICJ最让我兴奋的一点是:我们在法学院都参加过Jessup等等很多模拟法庭,但我ICJ面对的都是真实的案件,每一个案件都会对当事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里工作,总是觉得责任重大,不能允许有任何差错,万一影响法官,将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我有时会想,面对遥远地方的争端,我们坐在千里之外,能做到的只能是凭借双方陈述和呈送的证据来判决,地图上一条线稍稍变化,就会影响千千万万的渔民还能不能在他们世代谋生的地方继续捕鱼……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只是有限地参与,但仍能感到一种他处不曾体会到的责任感

 

Q12:据您的观察,ICJ的工作人员们是否具有一些相同的品质或者素养?


A:首先,大家都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我对同事们都很佩服,他们每一个人的学识、能力都过硬,也都是很好相处的人,我们互相间也都很认可。大家对国际法研究都很有兴趣,也经常一起讨论。毕竟国际法院遇到的很多案件都是比较前沿的情况,比如捕鲸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Q13:国际刑事法院前院长宋相现法官曾表示海牙的生活比较孤单;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在 ICJ 工作期间的心路历程?

 

A: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话题哈。我是越来越爱海牙的,这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人口不过五十万,商店不会开到很晚,娱乐场所也不多(但电影院很赞,办一张不到20的月卡就可以随便看电影啦),非常适合静下心来做学术。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大家的生活都很环保,久而久之很有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海牙有大量的国际组织,有很多青年官员和实习生,海牙又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大家的交往就很密切,所以也不会很孤单。我们同一批进入ICJ的研究助理就常常一起玩德州扑克、出去喝一杯放松一下。在这里我还认识了一些在其他国际司法机构工作的中国青年法学人,至今我们仍是最好的朋友。

 

(三)国际法院的工作经历对人生的影响

 

Q14:您觉得 ICJ 的工作经历对您现在的工作帮助大吗?

 

A非常大。ICJ工作经历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求职的时候加分。虽然有些律所更看重求职者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经验;但有些雇主认为曾在国际组织工作是一种宝贵的经历——尤其ICJ的名望还是很高的。

 

二是工作中,ICJ的经验是有价值的。从事诉讼业务所需的学习能力和法律常识很多是在ICJ工作过程中提高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薛法官的培养。她不仅用心提携青年学子,经常督促我努力;而且以身作则,一直在勤奋地工作、学习。我觉得自己要是不作出成绩也对不起她的苦心。她的培养对我之后的发展贡献很大。

 

Q15:对有志加入 ICJ的青年法学人,您有什么寄语和期望吗?

 

A:我说三个关键词吧。第一个词是“梦想”。在国际组织工作真的是很有收获,很有幸福感的一件事。每每回想自己在喜欢的领域做了这么久,在想去的几个国际法机构都工作过,我就觉得自己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真是,没有任何、任何的遗憾了。所以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实现心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二个词是“心态”无法圆梦ICJ,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机遇不好;没有合适的岗位开放、实习收入有限、家里有特殊情况、自己的兴趣转移,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问题。当然,如果能力、性格等不适合在国际组织工作,也不要为难自己。最好的情况当然是兴趣、能力与工作合一;如果不能协调,还是要选择对自己更适合、未来有更多机会的道路

 

最后一个词是“勤奋”把自己准备得更好、能力调整得更强,总不是坏事。薛法官常教导我:年轻人还是要多勤奋多努力。如果大家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些想法的话,一定要好好努力好好追求,不要放过各种实习项目、交流机会我对现在的青年法学人充满期待,你们会比我们这一代更优秀!

 

四、写在最后

 

采访中,郑律师颇为感慨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在ICJ工作的四年间,是整个法院中除薛法官之外唯一的中国人。现在书记官处可能也没有中国官员。这么重要的国际法机构,这么锻炼年轻人的平台,中国人的参与却这么有限,这是令薛法官一直感到遗憾的一件事。我在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厅时,整个部门一百多人中也只有两个中国人,而且我们两人都是比较基层的法律官员,在高级官员中更是没有中国人的。如果我们对比其他大国,会发现中国人的缺席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我们的高级人才储备和高层参与情况实在有待改善。”

 

面对如今国际法舞台上仍形单影只的中国法律人,我们一方面愈发尊敬、仰慕这些前辈;一方面也深感自己背负了时代的重托。郑律师在采访中一再表示,中国的国际法学研究已经今非昔比,现在的青年学子语言功底扎实、眼界开阔、机遇更多,“局面正在慢慢打开”。ICJ是全世界青年法学人共同向往的圣地,通往那儿的道路当然不是坦途。但越是这样重要的国际组织,越需要有中国人的身影,以证明我们的法学教育不逊色于欧美、不落后于潮流。即使我们追梦、拼搏之后,因为机缘巧合没有进入ICJ,但随着国际法的发展,相信总会有舞台对我们开放国际法的未来属于每一个青年学子。

 

不远的将来,愿我们在和平宫相会。

 

注:

1)本文对国际法院的介绍主要参考《国际法院报告2014—2015》,该报告引用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15年7月。本文所有配图,除单独注明外,均由郑园律师提供。

2)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可延伸阅读关于郑园律师的另一篇采访文章:《从北大到联合国:一位中国律师的国际法求索之路|青年国际法学人》,载微信公众平台“国际法促进中心”,2015年12月27日发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